巖腳古鎮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,曾是連接川、滇、黔三省的古驛站,素有“小荊洲”之稱。并且,曾為驛道巖腳全貌樞紐的巖腳人才輩出。“討袁”戰爭與“北伐”的一代名將彭公武是巖腳人,他與朱德、楊森、熊克武等人是云南講武堂同窗。貴州省農學先驅、貴州農業學校創始人、上世紀初六盤水第一位留學生龍幼安是巖腳人;若按解放前的區劃,孫中山的秘書、辛亥革命的元老安健也是巖腳人。
此外,當地居民還屈指數出了不少從巖腳走向五湖四海的名人,有官員,有文學藝術家等等。 這么多的人才,有人解釋為地靈人杰,即山川形勝,物產豐富所哺育。巖腳確實山美水秀,氣象不凡。諸如“九獅拜象,普賢騎獅”、二道水飛瀑、龍溪夜月被譽為極佳的風光。巖腳鄉土詩人王永祥有詩為證:“山川秀麗出錦繡,巖腳人才俊杰出,名山秀水來相輔,狀元貴人主山助”。古語稱“近山者仁,近水者智”,巖腳山好水好,人當然仁智兼備。但巖腳的人才都出在明代后的500年,恰是巖腳成為古驛道樞紐之后,之前巖腳的山水與后來相比,并無大的不同,為何沒有名人彪柄史冊?